
面積: | 801,590平方公里(是台灣的22.1倍大) |
---|---|
人口: | 2,900萬人(World Bank, 2018),99.7%是原住民部落 |
語言: | 葡萄牙語是官方語言,其次是原住民方言 |
宗教: | 基督教、傳統信仰、伊斯蘭教 |
平均所得 : | 1235美元(IMF, 2016) |
幣制: | Metical (MZM) US$1 = 72.6 meticais |


莫三比克位於非洲東南海岸,鄰國包括坦尚尼亞、馬拉威、尚比亞、辛巴威、史瓦濟蘭和南非。它長達1531哩的海岸線提供鄰近的內陸國家出海口。
莫三比克1975年脫離葡萄牙而獨立,於1992年成立共和國,在此之前,莫國發生長達16年的內戰,超過100萬人死亡,約40%的人口逃至國外或莫國其他地區。這場內戰重創莫三比克的經濟和基礎建設。在內戰之後的二十年間,莫三比克在和平下開始在社會及經濟層面有一些發展。在2019年,執政黨與反對派也正式簽署了和平協議。
雖然莫三比克整體國家經濟在近年有些成長,但貧窮問題仍然很普遍,超過一半的人一天只有低於美金一元的生活費。除了鄉村地區缺乏資源因此比都市更貧窮之外,相較於首都所在的南部省分,北部及中部的省份也更加的貧窮。接近80%的莫國人民務農,但很多人的農地狹小,收穫僅勉強供家人餬口,沒有多餘農獲可供販賣,因此也無法購買生活必需品,例如衣服或小朋友的學校用品。除此之外,許多莫國家庭也無法獲得基本健康照護和清潔用水。超過一半的莫三比克人是文盲。對很多兒童而言,教育機會是非常有限的。
莫三比克也是非洲最受到自然災害侵襲的國家之一,中北部省分時常發生水災及風災,影響農收、人民收入、資產及基礎建設等,中南部省分則易因降雨不足導致乾旱進而產生糧食不足的危機。近年來因氣候變遷使得災害頻率增加,衝擊莫三比克國家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的生計。2019年發生的伊代(Idai)風災就造成了莫三比克上百萬人受到影響,至少14萬人流離失所。
自2017年開始,位於最北方的德爾加杜角省(Cabo Delgado)由於貧窮、發展不均等問題,開始出現伊斯蘭教極端主義活動,也導致當地超過70萬平民為了逃離暴力而流離失所。
彌舺(Miaja)計畫區
彌舺計畫區位於莫三比克北方的楠普拉(Nampula province)省西北角的門巴縣(Memba District),離首都約1,400公里,縣中心約25公里。社區人口約29,267人,主要為信奉伊斯蘭教的馬庫阿(Macua)族人。因其地理位置近海,居民多從事漁業相關的生計活動,如捕魚、魚網制作、漁船建造等,農業則多為副業。
計畫區因地處莫三比克最脆弱的縣市之一,無論在醫療照護、教育、水資源衛生、生計及兒童保護方面,皆處於缺乏的狀態,嚴重影響當地的兒童福祉。以下為計劃區的需求概況:
- 健康/醫療:計畫區內僅有一間健康中心及一位護理人員,全縣有56位社區基礎保健人員的服務僅能涵蓋約40%的人口,計畫區內缺乏基礎保健人員的服務;產前檢查率約24%。居民的健康狀況常受到瘧疾、水傳染病及肺炎的影響。
- 教育:當地有11所小學,社區也無任何圖書室/館,就學人口約6,148學童 (約64%的學齡兒童人口),合格教師只有78位,教室擁擠及師少生多的情況影響學習品質及畢業率;門巴縣平均小學畢業率僅約68%。
- 水資源衛生:在11所小學中,僅2所提供男女廁所,大多數學童長期露天便溺,使得環境衛生及學童健康受到威脅;而惟一的衛生站也無男女廁所的建置。計畫區約有40口水井,用水涵蓋率為41%,大部分居民仍至未受保護的水源取水,如河邊。
- 兒童保護/照護:僅在2018年6月全縣就有63起兒童遭受性侵的案件,此外,在馬庫阿族社會中,男女孩接受成人禮的傳統教導,也是造成未成年懷孕及童婚的因素之一,因此當地童婚的情況也是相當普遍。因交通不便,大多數的5歲以下兒童無法取得出生證明。
- 生計:由於門巴縣靠海,且當地土壤較為貧脊,居民以漁業為主、農業為輔。種植的作物包括木薯、玉米、豆類等。社區家戶的經濟能力主要取決於是否擁有漁撈設備以及是否有足夠土地能種植農作物以供自給自足。貧窮的家戶會以漁獲去市場換取食物及必需品,也會到附近區域兜售一些當地飲品、木薯及手工藝品等,或是從事一些低階勞力工作。門巴縣沒有銀行或是可以提供微型金融服務的機構,使得當地居民更難保障他們的收入。
- 使社區中貧窮弱勢家戶及兒童獲得乾淨且可持續的水資源
- 使社區中貧窮弱勢家戶及兒童能獲得公共衛生設施,包括在學校、健康中心及各家戶建立衛生設施,以促進零露天排便。
- 向社區中貧窮弱勢家戶及兒童倡導個人衛生知識及促成行為改變,包括推動關鍵時刻洗手習慣、在學校及健康中心設置洗手設備。
- 培育社區及當地政府單位以倡導可持續性水資源方案及服務,包括建立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社區成員及信仰領袖的培訓活動等。
- 培力社區成員及團體,使其能逐漸獲得能力去規劃及落實發展計畫與項目,以促進社區兒童福利的改善。
- 與當地信仰領袖合作,提供充權的世界觀(Empowered World View)、希望之路(Channels of Hope)等培訓課程,藉以影響社區居民形成正向觀念,例如兒童保護、衛生與疾病以及生計發展。
- 強化社區及夥伴自主監測兒童的健康及教育狀況等能力。
- 培訓社區夥伴,在社區中進行兒童保護觀念的倡導並強化兒童保護通報機制,促進社區終止負面的文化習俗。
- 建立社區防減災能力,降低自然災害對兒童權利及生命的影響。
- 在社區中培訓成立儲蓄小組,以使父母及主要照顧者有能力為兒童供應所需。提供社區中的青少年生活技能訓練活動。
- 透過公民發聲與行動(Citizen Voice and Action, CVA),運用對話、行動計畫及監測以增進政府相關單位在健康、醫療、教育等應有的服務及品質。
- 透過兒童及社區的多媒體資料,如照片及影片增進資助人對社區及兒童現況與需求的了解與支持。
- 透過展開一系列的對話與活動,鼓勵兒童認識自己、勇於表達想法並理解與自身相關的權益及議題。
- 協助社區兒童取得出生證明、支援兒童議會活動及社區兒童保護委員會等培力,以確保兒童權利,讓最弱勢兒童也能夠參與方案活動。
健康及新冠疫情回應方案
- 協助社區衛生人員之培訓、提供防疫物資及衛生設施給當地社區、健康中心、及健康中心人員等。
- 與夥伴合作一起進行倡議因疫情而攀升之童工與童婚之兒保議題,以確保兒童受到保護。
- 提升預防措施以協助控制疫情蔓延,包括透過媒體及宗教領袖進行訊息宣導、提供家戶衛生用品(包括肥皂、口罩、乾洗手等)、建立及維護社區內的水資源設備。
- 向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的兒童及家庭提供支持服務,包括教育、兒童保護、糧食及生計等。
社區相簿
-
【2021】孩子們坐在墊子上學習。在雨季,很多孩子停止去學校,因為屋頂是草搭的,水滴會落到他們身上和書本上。
-
【2021】這在保健中心是普遍的狀況--病人坐在芒果樹蔭下排隊等候,此時護士在量小朋友的身高體重。
-
【2021】兒童們聚集成小組,玩不同的遊戲,像是拋石遊戲和拍手等等。
-
【2021】就是這條小河,計畫區的成員在此取用不乾淨的水,他們拿來飲用以及做各種不同的家務用途,女孩們會將桶子裝滿水,然後提回家,當他們喝這水的時候會引起多種疾病。
-
【2021】兒童們聚集成小組,玩各式各樣的遊戲,像是拋石遊戲、跳繩和足球等等。
-
【2022】「世界展望會進行的訓練環節,讓我跟其他孩童更加了解的兒童權利,更加了解因為喜歡而受教育、享受健康、受到免於虐待,以及體驗上帝的愛的權利。」Belita, 12歲,穿著紫色T-shirt
-
【2022】「世界展望會開始討論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男孩和女孩沒上學的需求。我對這件事有更好的了解,而現在我也意識到了上學的重要性。除了學習,我也很享受休息時間,並藉此來交朋友。」白色T-shirt 的Marieta 13歲
-
【2022】「在由世界展望會支持的註冊活動中,我是我們社區中有幸拿到我的出生證明的少數的其中一位孩童。我很高興並很感謝能拿到我的國籍的官方文件。」- Carlos,12歲非資助兒童,手中拿著他的出生證明。
-
【2022】「我之前上學總是遲到,因為我必須跟我媽媽到很遠的地方幫全家人取水。但是我的社區有了這個井後,我就不需要再晚到校,我也很高興能喝到乾淨的水。謝謝大家。」10歲的Rita
-
【2022】「感謝世界展望會向我的學校的同學還有我解釋了保持衛生習慣,還有老師及學生在一起如何保持衛生。藉由常洗手,包含我在內的每個在學校裡的都能保持健康遠離疾病。」-9歲的Amelia 正在洗手
喀䑰依(Cabuir)計畫區
喀䑰依計畫區位於莫三比克中部贊比西亞省(Zambezia Province)的濱海馬讓雅區(Maganja da Costa)內。濱海馬讓雅區主要位於莫三比克的沿海低地,海拔從海岸到內陸略為上升。當地人口為多個族群混合,多數人是講官方語言葡萄牙語,他們主要從事初級經濟活動,包括漁業、農業和林業。這個區域屬於熱帶多雨氣候,易受洪水和氣旋等自然災害影響,尤其是在 9 月至 3 月的雨季。
喀䑰依計畫區人口約25,454人,在沿海地區由於自然條件適合捕魚和貿易,因此人口更加密集。絕大多數人以捕魚作為糧食和收入的來源,或用漁獲交換其他物品。贊比西亞省是全莫三比克最脆弱的省份之一,濱海馬讓雅區也是該省兒童脆弱性指標較差的地區之一。喀䑰依計劃區的兒童在各方面都面臨極大挑戰,最脆弱的兒童被剝奪了基本權利,例如獲得教育、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且因無法獲得充足營養,影響他們的身心靈發育及發展。另外,在當地有相當高比例的兒童為了協助家庭生計,從事在漁業和貿易活動而成為童工。當地社區與兒童的整體需求狀況如下:
在健康方面:
計畫區的兒童受到營養不良、消瘦和發育遲緩的影響,原因包括一年當中有時會缺乏食物(因氣候影響收成)、照顧者準備的食物過於單一無法提供足夠營養、家戶收入低、環境衛生條件差及個人衛生不佳等。這個地區的兒童常感染瘧疾,這也是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計畫區內雖有25,000多人,但僅有兩間健康中心及七位護理人員。根據地方衛生當局的說法,由於社區到健康中心的距離遙遠、健康中心也無法提供外展服務,加上主要照顧者缺乏對疫苗接種重要性的認識等,這些原因都導致當地兒童疫苗接種率低。地方政府也提到在濱海馬讓雅區域有許多愛滋病患者,由於感染者沒有被追蹤與持續接受治療,因此實際的數字可能更高。更糟糕的是,許多人感染了愛滋病毒但不知情,因此當他們在健康中心被診斷出有其他併發症時大多為時已晚。
在教育方面:
計畫區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社區家戶到學校的距離遙遠、兒童完成了小學教育但沒有獲得相應的讀寫能力、當地缺乏中學及合格的教師等。在計畫區內僅有15間小學,沒有一間小學有圖書館/室。當地就學人口約6,357位學童,合格的老師只有85位,師生比約1:75。根據地方政府表示,濱海馬讓雅區的小學註冊率約為86%,低於全國平均標準93%。中輟率約為17%(其中女生為23% 男生為10.3%),高於全國平均標準8.9%。即使出席率約有九成,而小學畢業比例大約只有27%。
在水資源與衛生方面:
計畫區面臨包括缺乏乾淨水源、兒童需長途跋涉取水、露天排便無使用廁所的習慣、個人衛生習慣不佳等問題。乾淨水的供應是一大挑戰,在大部分的地區並沒有足夠的水井能供應乾淨水源,即使是少數尚可運作的水井,也有鹽分的問題。這導致社區家戶需要長途跋涉去取水,影響兒童上學的時間,對他們的學習狀況也產生負面影響。另外,在計畫區的所有小學中,僅3所學校提供男女廁所。
在兒童保護方面:
由於計畫區靠海邊,兒童經常從事漁業活動以幫助父母作為家戶糧食的補充以及收入的來源。其他兒童則參與在其他商業活動中,例如肥皂、衣物和衛生用品等交易,這些活動都導致兒童的輟學。除了童工之外,童婚、家長不重視教育等,都是計畫區兒童所面臨的困境。
社區參與及資助兒童業務
- 培力社區成員及團體,使其能逐漸獲得能力去規劃及落實發展計畫與項目,以促進社區兒童福利的改善。
- 與當地信仰領袖合作,提供賦權的世界觀(Empowered World View)、希望之路(Channels of Hope)等培訓課程,藉以影響社區居民形成正向觀念,例如兒童保護、衛生與疾病以及生計發展。
- 強化社區及夥伴自主監測兒童的健康及教育狀況等能力。
- 培訓社區夥伴,在社區中進行兒童保護觀念的倡導並強化兒童保護通報機制,促進社區終止負面的文化習俗。
- 建立社區防減災能力,降低自然災害對兒童權利及生命的影響。 在社區中培訓成立儲蓄小組,以使父母及主要照顧者有能力為兒童供應所需。提供社區中的青少年生活技能訓練活動。
- 透過公民發聲與行動(Citizen Voice and Action,CVA),運用對話、行動計畫及監測以增進政府相關單位在健康、醫療、教育等應有的服務及品質。
- 透過兒童及社區的多媒體資料,如照片及影片增進資助人對社區及兒童現況與需求的了解與支持。
- 透過展開一系列的對話與活動,鼓勵兒童認識自己、勇於表達想法並理解與自身相關的權益及議題。
- 協助社區兒童取得出生證明、支援兒童議會活動及社區兒童保護委員會等培力,以確保兒童權利,讓最弱勢兒童也能夠參與方案活動。
健康及新冠疫情回應方案
- 協助社區衛生人員之培訓、提供防疫物資及衛生設施給當地社區、健康中心、及健康中心人員等。
- 與夥伴合作一起進行倡議因疫情而攀升之童工與童婚之兒保議題,以確保兒童受到保護。
- 提升預防措施以協助控制疫情蔓延,包括透過媒體及宗教領袖進行訊息宣導、提供家戶衛生用品(包括肥皂、口罩、乾洗手等)、建立及維護社區內的水資源設備。
- 向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的兒童及家庭提供支持服務,包括教育、兒童保護、糧食及生計等。
社區相簿
-
【2022】“我們的基本飲食是用木薯粉、魚干和豆類製成的麵團。我們沒有太多選擇來變化我們吃的食物內容,有些食物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很多疾病”——Sandra,居住在喀䑰依,五個孩子的母親(照片上穿著粉色上衣的女士)
-
【2022】“由於離最近的保健中心距離較遠,有許多婦女是在去保健中心的路上或在家中分娩。缺乏對食品的了解也是導致我們社區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 費爾南達,(照片中站在最前面的女士)助產士。
-
【2022】“由於這個社區的父母和監護人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了解,所以很少有孩子能去上學,而有些孩子則是過了學齡年紀才開始學習” – Estefania,老師(照片中穿著黑色上衣的女士)
-
【2022】“在我的社區,我們有飲水問題,我們都從傳統的井裡取水,旱季到來的時候,井水就會乾涸變髒。我沒有太多時間和我的朋友們玩,因為我總是待在井邊等著取水”——Rosita九歲,資助童(照片中穿著粉紅色衣服的女孩)
-
【2022】“我們有土地可以種植大米、紅薯和木薯,但由於儲存量不足,我們無法全年養家糊口。有時我們賣掉了種植的產物,但仍無法存夠的錢來滿足我們的生活需求。 – Luisa,社區成員和三個孩子的母親。